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环球动态:一代大儒湛甘泉纪录片项目在广州增城启动
2023-03-27 16:32:12    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通讯员 刘玉娴

在增城,有一位明儒,与王阳明齐名,官至三部尚书,创立“甘泉学派”,其精神至今仍滋养着增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抹文化亮色,他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心学大师——湛若水。

作为广东56位南粤先贤之一,他所创立的甘泉学派是岭南文化学术思想的重要流派,但目前国内外系统梳理湛甘泉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的影视类作品仍是空白。为擦亮甘泉文化品牌,弘扬岭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3月26日,一代大儒湛甘泉纪录片项目启动暨甘泉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1978电影小镇演艺中心举行。


(资料图)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增城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文联、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

纪录片项目启动,影视化宣传甘泉文化

当天,在现场领导嘉宾和行业专家学者的见证下,一代大儒湛甘泉纪录片项目启动。增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平表示,甘泉文化不仅属于增城,更属于广州、岭南,乃至全国。目前,增城已正式启动甘泉文化工程,印发《广州市增城区实施甘泉文化工程行动方案》,加强与属地高校联动,不断推进甘泉文化研究。同时,加强甘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明代莲花书院遗址入选广州考古十大重要发现。甘泉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推动一代大儒湛甘泉纪录片拍摄,是保护、挖掘与利用甘泉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也将助力甘泉文化打造成为广东省文化名片,助力打响岭南文化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广东文史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江海燕表示,此次拍摄一代大儒湛甘泉纪录片,成立甘泉文化研究中心,用真实、形象的传播手段,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方式,用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把湛若水的学术思想探究,把甘泉文化精髓演活,用影视的方式演绎增城名人故事,挖掘甘泉文化遗产,打造广东省历史文化名片。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湛若水学术思想和甘泉文化发扬光大,激励后人。

活动中,主办方还组织开展了一代大儒湛甘泉纪录片创作研讨会,邀请业界专家学者、编剧齐聚一堂、集思广益,就剧本的创作提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艺术质量,打造影视文化精品。

属地高校联动,深入开展甘泉文化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活动还举行了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甘泉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今后,该研究中心将着力从湛若水的成长成才之路、学术思想及其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文物考证、生活趣事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对此,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良声表示,成立甘泉文化研究中心既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大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也有利于提振人们的精气神,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同时,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创会会长黄明同,现场向甘泉文化研究中心赠送了《湛若水全集》《湛若水评传》《岭南心学—从陈献章到湛若水》等书籍,助力甘泉文化研究。

挖掘当代价值,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湛若水曾设坛讲学的莲花书院遗址于2020年3月启动重建,目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不久即将对外开放。

为深入推进增城区文化强区建设,近年来,增城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甘泉文化工程,推动甘泉文化品牌打造,围绕甘泉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让甘泉文化深入寻常百姓家,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近期,增城区专门印发的《广州市增城区实施甘泉文化工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到加强与属地高校联动,开展甘泉文化研究,拍摄甘泉文化宣传片等重点工作,要求围绕湛甘泉生平故事、文化学说的影响及价值拍摄短视频、纪录片等,生动立体展现湛甘泉形象,讲好甘泉故事,宣传甘泉文化。

“《方案》为讲好甘泉故事,弘扬甘泉文化,系统推进甘泉文化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思路。”增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增城将持续挖掘甘泉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把甘泉文化与当代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使甘泉文化成为点亮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一盏“心灯”。

湛若水简介

湛若水(1466—1560年),增城新塘人,被尊称为“甘泉先生”。年少拜名儒陈献章为师,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他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的“甘泉学派”是岭南心学的集大成者,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

他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遗著有《心性图说》《圣学格物通》《湛甘泉集》。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栋贤

校对 | 潘丽玲

X 关闭

往期话题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