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榜样!中卫一抗美援朝老战士
2023-07-29 19:20:59    腾讯网

X 关闭

在朝鲜战场上,有一位志愿军战士,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敢地冲锋在前沿阵地。他用手中的急救包、夹板、绷带等医疗用品,救护着无数受伤的战友,他就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卫生员蔡传海。

7月17日,在沙坡头区西苑小区的一栋普通民房里,记者见到了蔡传海。虽然已是92岁高龄,但蔡传海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说起当初的参军经历,已是耄耋之年的蔡传海仍记忆犹新。


(资料图)

1931年,蔡传海出生于安徽省怀林县,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兄弟两人,他排行老二。小时候,母亲和哥哥相继因病去世,只剩父亲和他相依为命。1949年,安徽省各地开展征兵工作,18岁的蔡传海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军。“我很想在部队的大熔炉中锻炼自己。”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蔡传海踏进军营。入伍后的蔡传海被分配至安徽省安庆军分区中队服役,开始学习急救技能、卫生防疫、医疗常识等卫生知识。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前线急需大批医疗救护人员。同年11月,年少的蔡传海跟随部队奔赴朝鲜,担任部队卫生员。

“那时我们去了一个连队,同行的志愿军战友有100多人,入朝后分别被安排到了不同岗位,我的工作主要是为伤病员打针、换药。”蔡传海回忆道。

在蔡传海的记忆里,那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嘹亮歌声中所传唱的历史,是沉甸甸的:“无论战士还是军官都需要负重八九十斤的装备物资,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中蹚水渡过工兵搭建的简易浮桥进入朝鲜……”

战场在哪,卫生队就搬到哪。

“那时,敌人的飞机经常白天轰炸,为安全起见,我和队友晚上工作,为受伤的战士换药救治。”蔡传海回忆说,在长津湖战役期间,他所在的部队采取打穿插战的方式,冒着飞机大炮的威胁,将敌军的补给和增援打散,使他们失去了战斗力,无法支援前线,以外围阻断的方式,为前线战争争取了时间,保证了长津湖战役的最后胜利。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蔡传海忍不住连连摇头:“密集的炮弹落在我们的阵地上,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炮火将大部分工事摧毁,伤亡天天有……”

卫生员也是战士,虽然没有端起枪走在最前线,但蔡传海一直坚守在后方抢救伤员、护理病患。在谈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蔡传海的语气坚定而骄傲:“这是我一辈子的光荣!”

在战场上,急救包就是蔡传海的“武器”,他挽救了不少生命,也曾与死亡擦肩而过。蔡传海回忆,在1951年秋季的某天,他所在的部队正在进行战前动员大会,忽然,呼啸的声音划破天空而来,敌人的战机突然对团部进行了轰炸。

蔡传海立马意识到有炮弹飞来,他迅即趴下。“轰隆!”一声,一颗敌人的炮弹在离蔡传海不远处炸响了,响声震天撼地。瞬间,炮弹片、泥土、雪块满天飞……

“那是我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当时部队伤亡非常惨重,我的鼻子被炸骨折了,额头也被炮弹皮炸伤,流血不止。”蔡传海一边诉说着当时战况,一边摸着额头上指甲壳大小的黑印记。他告诉记者,直到现在炮弹皮都还在额头皮肤里,每到阴雨天就会隐隐作痛。

“战场上,敌人的一颗子弹射来,可能就意味着我们战士生命的逝去,前一秒还说说笑笑的战友,下一秒就可能永别。”蔡传海感慨道,那时候的战场无谓生死,也不惧怕生死,但相比于牺牲的战友,他是幸运的。

受伤之后,蔡传海被转到后方养伤,直到1953年3月返回部队。

1953年12月,蔡传海所在的部队从朝鲜坐火车回到了祖国。自此,蔡传海也告别了从军4年的戎马生涯,后曾被安排到江苏省泰州市、如皋市等地的军队转业干部文化学校学医深造。

1956年9月,蔡传海从部队转业至甘肃省天水铁路医院工作。1962年到中卫卫生所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

“在我印象中,父亲总是以事业为重,患者的事就是他的事,从不推诿。”二女儿蔡琳说,那时候父亲经常一个人背着医药箱到乡下巡诊,一个来回要走近百里山路,鞋被磨破了好多双,但父亲从来没有怨言。

谈及父亲对他们子女的影响,蔡琳说:“父亲一直是他们的榜样,父亲身上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时刻影响和鼓舞着他们兄弟姊妹。”

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铁骨铮铮;和平年代,他潜心钻研、医者仁心。当蔡传海翻出尘封的老物件,那一枚枚勋章见证了异国他乡的烽火岁月,铭刻着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赫赫战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蔡传海始终用他的行动守护着军魂、传承着初心、践行着使命。

▌来 源:中卫日报

X 关闭

往期话题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